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https://higher.smartedu.cn/subjects)是由教育部主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运维、北京理工大学提供技术支持的国家级高等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核心定位为 “整合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构建‘教 – 学 – 研 – 创’一体化智慧教育生态”,覆盖本科至研究生全学段、13 大学科门类,服务高校师生、社会学习者及教育管理者,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核心载体,也是全球课程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高等教育在线平台之一。
一、核心定位与背景
1. 官方属性与建设目标
主办与运维:教育部统筹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资源整合与平台运营,技术层面由北京理工大学提供支撑,资源与服务严格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如 “双一流” 建设、新工科 / 新医科 / 新农科 / 新文科建设),兼具权威性、规范性与学术严谨性,可直接对接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如学分认定、课程思政要求)。
核心目标:破解高等教育 “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如东西部高校差距、学科强弱分化)、“在线资源分散无序”“教学与实践脱节” 三大痛点,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全国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平等获取顶尖院校课程资源,同时为高校提供教学改革、科研协作的数字化工具,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公平。
二、核心功能与服务体系
平台围绕 “课程学习、教学辅助、科研支持、创新创业” 四大场景,构建全链路服务,资源覆盖从本科基础课到研究生专业课、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实训的全流程:
1. 学科课程资源:全学科、全学段覆盖,精准匹配教学需求
学科分类体系:按 “学科门类(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等 13 类)- 专业类(如工学下的计算机类、机械类)- 课程类型” 三级分类,目前已收录7000 + 门优质课程,覆盖 92 个专业类,核心学科资源特点如下:
基础学科:如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化学(大学化学、分析化学),汇聚清华、北大、复旦等顶尖院校的基础课资源,部分课程附带 “知识点拆解文档 + 随堂测试”,适配本科低年级打基础需求;
专业学科:如计算机类(Python、Java、人工智能、数据结构)、机械类(机械设计、数控技术)、医学类(解剖学、病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多由行业名师主讲(如江苏大学刘伟民教授团队的《食品工程原理》),包含案例分析、行业前沿内容,部分课程已纳入高校学分认定体系;
跨学科与素质课程:如创新创业(创课平台课程)、国学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素质发展,覆盖 “五育并举” 要求,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需求。
资源形式多元:每门课程均提供 “高清授课视频(商业级制作)+PPT 课件 + 教材电子版 + 随堂测试 + 单元作业 + 结课考试” 完整体系,部分实践类课程(如化学实验、机械操作)配套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支持 “线上模拟操作 + 数据记录 + 结果分析”,解决高校实验设备不足、高危实验无法开展的问题。
2. 教学辅助工具:赋能教师高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端工具:
课程共建与共享:支持高校教师上传原创课程资源,加入 “名师工作室” 开展跨校集体备课,共享教案、试题库(如抽题组卷系统),部分优质课程可申请纳入平台推荐,扩大教学影响力;
学情分析:教师可查看学生课程学习数据(如观看进度、测试正确率、讨论参与度),生成 “班级薄弱知识点报告”,辅助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
教研支持:提供 “教学改革案例库”(如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学科教研动态”(如最新教学政策、学术会议信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端工具:
个性化学习:基于学习进度与测试结果,智能推荐补充课程(如 “高等数学微分方程薄弱→推荐专题微课”),支持 “收藏课程 + 笔记标注 + 错题本整理”,适配自主学习节奏;
学分认定:部分高校与平台打通学分通道,学生在线完成课程学习、通过结课考试后,可申请校内学分认定,实现 “跨校选课、学分互认”;
实践拓展:链接 “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课外成长专区”,提供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科研入门(如文献检索方法)、职业规划(如行业讲座、企业实习信息)资源,衔接 “学习 – 实践 – 就业” 链路。
3. 科研与创新支持:服务高校科研协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资源库:收录 “学术文献摘要”“科研方法课程”(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学科前沿报告”(如人工智能、碳中和领域最新进展),部分资源由院士、长江学者主讲,帮助学生了解科研动态;
创课平台:2023 年上线的核心板块,整合 “创新创业课程(如商业计划书撰写)、项目孵化案例、投融资对接信息”,支持学生组建跨校创新团队,提交创业项目方案,部分优秀项目可获得高校或企业的孵化支持;
国际交流:链接 “爱课程”“学堂在线” 两个国际平台,提供 900 余门多语种课程(如《Analytical Chemistry》《University Physics》),与 11 个国家的 13 所高校开展国际学分互认,支持学生选修海外优质课程,培养国际化视野。
4. 管理与服务:规范资源管理与提升使用效率
资源审核机制:所有课程需经 “高校推荐 + 平台专家评审” 双重审核,确保内容符合学术规范与教学要求,杜绝低质、违规资源;
数据监管: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 “全国高校课程建设数据”(如各学科课程数量、学生选课人次)、“在线教学质量分析”,辅助制定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
公益服务:深入实施 “慕课西部行计划”,为西部高校提供免费课程资源与教师培训,助力缩小区域教育差距;面向社会学习者(如在职人员、自学群体)免费开放大部分课程,仅部分高阶资源需付费或完成指定任务解锁。
三、平台特点与优势
1. 权威性与专业性:资源质量有保障
课程多由 “双一流” 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建设,部分课程为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如江苏大学《食品工程原理》(江苏省首批一流在线课程)、东北大学《数据科学基础》(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教学实用性。
2. 资源整合能力强:一站式解决多场景需求
整合全国 1800 余所高校的 5 万余门课程资源,筛选 2.7 万门优质课程上线,避免学习者在多平台间切换;同时链接教材、虚拟实验、科研资源、就业信息,形成 “学习 – 实践 – 科研 – 就业” 闭环服务,减少资源查找成本。
3. 技术赋能:智能化与国际化兼顾
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智能推荐 + 学情分析”,提升用户体验;上线国际版平台,提供多语种课程与国际学分互认,服务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教育需求,2022 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教育信息化奖”(全球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
四、适用人群
高校师生:核心用户,教师用于课程共建、学情管理与教研提升,学生用于课内学习、跨校选课、科研入门与创新实践;
社会学习者:在职人员、自学群体等,用于专业技能提升(如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兴趣学习(如国学、艺术)、职业转型准备;
教育管理者:高校教务部门、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用于教学质量监管、课程建设规划与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制定;
海外学习者:通过国际版平台选修中国高校课程,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与学科前沿。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问答库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学银在线

网易公开课

深圳教育云

终身教育平台
